這次提早一周回去過母親節,阿姨和表妹也正好回雲林,所以這次回雲林待了5天,先在阿嬤,再去外婆家,
5月4日正好是三月二三媽祖生,外婆家附近的泰安宮會出來繞村莊,是村莊熱鬧的時候~
回歸正題~星期六我們到古坑荷苞山桐花公園看桐花,
但是很可惜的是...已經都掉光了~所以都綠油油的一片,
既然都來了那就把公園繞一圈,阿嬤的腳走不動,因此坐在樹下休息,
我跟老爸、姑姑一起去走一圈,
這邊種了兩種種類的油桐花,一是廣東油桐,一是三年桐,
前者花朵比較大,後者花朵比較小,我們只看到後者有一點點點的花在樹幹附近,
有人仔細挑選幾朵完好的擺成空心的心型(以前都是實心的),大家都爭相跟這個心合照,為今年的桐花季做一個ENDING,
自日治時代以來,就開始在荷包山栽種多達三百公頃的咖啡,由於品質優良,曾獲進貢日本天皇的重要經濟作物,
因咖啡是半日照植物,所以為配合咖啡栽培,就引進經濟作物油桐樹來遮蔭,
一來油桐花飄落後化為春泥,為咖啡提供養分,二來油桐子可以提煉桐油,天然的防腐、防潮的油漆,
日本人在古坑山區大量種植,所以油桐與咖啡成為古坑最重要經濟來源之一,
當年古坑山區每到4、5月就會滿山遍野開滿雪白般的油桐花與咖啡花,白雪皚皚一片,
荷苞社區主要客家族群為二次移民,而主要分布在尖山坑溪麓周邊,主要以農耕為主業,
目前依舊保留了語言、祭祀及生活習慣,雖然主要語言不是客語,但在家生活中仍會使用客語及閩南語交談,
主要客家族群以劉姓為主,且與圳頭坑溪的客家二次移民家族有姻親關係,也可見因生活習慣的相近。
來到荷苞山就順便上荷苞山走走,國小後就很少來這邊,位於荷苞村東南側的荷苞山半山腰,
以前都是跟著爸媽參加公司的健行活動時會來這兒爬山拿摸彩券,
上國中之後就很少參與,因為有時候六日都要補習,這次難得再來這邊走走,
先將沒辦法爬山的阿嬤和陪阿嬤的姑姑放在地母廟自由活動,
荷苞山步道難度不高,大多為石梯及黃土,四周的樹都十分高大,猶如叢林,
這條步道可以通到荷苞山桐花公園,不過我跟老爸沒有走完,返回地母廟跟阿嬤他們會合,
地母廟位於古坑鄉荷苞山山腰,又稱「靈臺山建德寺」,
建於清光緒34年,期間曾歷經幾次的修整,直到民國58年才重建整修完成,
是荷苞山風景區中最大的兩大名寺之一。
寺廟正殿供奉地母至尊,又稱宇宙之母,其主要是掌管地上所有神明和事物,
在寺廟左右更雕繪著地母娘娘顯靈拯救眾生的神蹟,
廟前廣場建有八卦掌地球九龍池,並以其為中心,池上的柱頂撐地球,
球頂上則有地母娘娘、八卦圖坐鎮,其所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地位,而於地球之內奉祀三官大帝。文字來源:雲林縣寺廟文化專輯
每次還這邊都匆匆路過,最有印象的只剩那顆大地球,
這次細細看了看牌坊及旁邊的涼亭,色彩以紅色、金色跟粉色組成,藻井雕刻相當細緻,
藻井中間還雕刻著龍與鳳,活靈活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