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飯店check out後接著出去玩,
首先到菓葉觀日樓,本來說要看日出,
結果前一晚喝酒聊天到太晚都起不來,只好直接來看海,
菓葉村近年來成為欣賞日出的著名去處,是湖西鄉東側一個純樸的小漁村,
「菓葉」是一種植物俗稱,它的學名稱為「黃槿」,
早在明朝時,這裡就有一大片茂盛菓葉林,因此成為澎湖以植物命名的村落之一,
每年冬至菓葉村許姓祭祖活動保留傳統的「軟筵」習俗,與
舊奎壁澳村莊有密切的社群互動以及村莊內的灰窯殘跡,也增添菓葉的樸質風貌。
「菓葉日出」與「西嶼落霞」同為澎湖兩大勝景。
在觀日樓附近還有一處菓葉灰窯,位於湖西鄉菓葉村東南方海邊,
是村民陳福訠在民國49年(1960)獨力興建的石灰燒製窯場,造形相當壯觀,遠望有如城堡,
1960年構建時,因水泥還不普及,所以牆體都以玄武岩加灰漿砌築,
後來增、改建的部份才出現以空心磚(水泥磚)組砌的牆體,及鋼筋混凝土的樓板或屋頂。
但是在水泥一波強過一波的競爭下,全縣灰窯的生產到1970年左右就因為銷路縮減而停滯。
菓葉灰窯有東、西兩組建築物群,
東側的建物群除了大、小兩座窯爐之外,還有幾間灰間(篩石灰用)和棧間(儲物用),
東側的窯爐及其附屬設施依地勢而建,底部的灰間、棧間牆體多以石塊為建材,
也有部份使用空心磚,頂蓋則用RC構築成露天的工作平台;
窯爐的位置比灰間高,主要以岩石疊砌,設有供工人上到工作平台去倒砂砱的階梯,
西側的建物群則只有一些棧間、廁所及水塔等附屬建築,
灰窯業是澎湖的一項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產業,
燒製石灰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,會對附近的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之外,
工人的皮肉、眼睛及呼吸系統也容易受到粉塵的傷害。
但是石灰在早期(約1970年以前)卻具有多方面的用途,
在水泥尚未普及之前,石灰是當時最高級的建材粘著劑;
人們辦喪事時也少不了石灰,從入殮到下葬都用得到它;
修造木船要用石灰加桐油拌成的「桐油灰」,來填補木殼船體的接縫;
運動場地畫標線、露營區驅蟲防蛇、製作石膏模型等也都用得到石灰。
在過去一點還有一處寧靜的沙灘——龍門沙灘~
澎湖的海很藍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