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天氣好就跑去高美濕地,坐309區到18號風車下車,
聽見風車嗡嗡嗡的運作,
但是越靠近濕地霧氣就越大,濕地這區天氣都陰陰的,
想說都來了還是走走吧!
過橋後沿著車道走就會看到人很多的地方,
那就是親生態的木棧道,
可以近距離觀察潮汐生態,但是絕不能跨越唷!!
每段路都能看間許多招潮蟹、彈塗魚等生物,
在高美濕地官網整理了生態地圖,
可以邊走邊認識這潮間生態,
高美地區位居於清水鎮的最西北之區域,緊鄰大甲溪與台灣海峽,
依據清朝道光十二年(1832)彰化縣志的記載,高美原稱高密,
因為這一地區的海灘深度能將撐船的竹竿整支吞沒下去,
在台語發音上,高與竹竿的竿發音同,密則有淹沒的意思,故稱高密,
而「高美」一名係於日治時期所改的稱呼。
位於臺中市清水區大甲溪南岸的高美濕地,
每年秋冬之際都會有大批的候鳥抵達,
在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、東海大學生物系、台中縣政府農業局、
高美地區民眾及民間保育團體的努力之下,
於民國93年9月29日正式由台中縣政府公告劃設,所劃設面積約為701.3公頃,
得到了生態特色的定位。
根據國際拉姆薩公約(Ramsar Conventon,1971),濕地廣泛的定義,
是指「不論天然或人為、永久或暫時、淡水或鹹水、
由泥沼、泥澤、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。
包括低潮時水深六公尺以內之海域。」
包括了「內陸濕地」及「沿海濕地」。
「沿海濕地」包括海岸沼澤、泥質灘地及紅樹林沼澤等,
是隨著海洋潮汐運動而存在的濕地生態體系。
「內陸濕地」則是因為雨水、地下水、伏流水、非感潮河段或溪流、
湖泊及池塘所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,
包括淡水沼澤、淡水池塘、灌木沼澤、低地闊葉林、木本森林沼澤等。